※灞波兒奔
出自:《西遊記》
※贔屓
贔屓(注音:ㄅㄧˋ ㄒㄧˋ,拼音:bìxì),又名龜趺、填下、霸下,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
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屭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冰蠶
冰蠶是中國傳說中的生物。在金庸的《天龍八部》和其他武俠小說也出現過冰蠶。
出自:《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五〈資產部五‧蠶〉晉‧王嘉《拾遺錄》、《徐大正閒軒》
※病魔
出自:《西遊記》
※奔波兒灞
《西遊記》中亂石山碧波潭萬聖龍王手下的小妖,本身為一鯰魚怪。曾與灞波兒奔一起奉九頭怪之命巡視祭賽國金光寺的寶塔而被孫悟空活抓。
出自:《西遊記》
※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塵大王
犀牛精。
出自:《西遊記》第91回
※駮
駁,古代傳說生物,狀似白馬,黑尾,頭有一角,有利齒且四足為爪,發出來的聲音如同鼓聲。專吃虎豹。可以御兵。
出自:《山海經》
※百眼魔君
《西遊記》中的妖怪,又叫作多目怪,是一條蜈蚣精。
出自:《西遊記》
※魃
旱魃或稱魃,中國神話中的妖怪,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
這是一類不明生物的總稱,進入21世紀之後,較為少見。其形象描述多見於20世紀以及之前的中國古籍記述,以及鄉間民眾的口口相傳。其形態與民間傳說中的殭屍相類似。
在傳說中旱魃一旦出現,必定伴隨著大旱。並且有時還可攻擊人類。
關於旱魃的形象在《神異經》中記載:「長三四尺,袒身,兩目頂上,行走如風,名曰魃」。
關於旱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最早的《詩經》里就有「旱魃為虐,如惔如焚」的描述。《山海經》有女魃導致旱災的記載。而漢代以後,關於旱魃的傳說越來越多,其形象也各不相同,《神異經》「長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旱魃乃死者的骨骸而成,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談》中把旱魃說成是婦女生出的妖怪。明清時期,旱魃為殭屍的說法被廣泛接受,「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也流行開來。不少地方的人們覺得旱魃是死屍所變,一旦發生大旱,就要趕緊去查看新墳,如果墳上有火光、挖開之後死屍遍體白毛,就是旱魃,摧毀它才能消解旱情。
埋陰霾旱魃《道法會元》卷七八:「天地之間有旱魃陰霾二鬼,為旱澇之害。旱魃頭如人形。蛇身有翼,凡祈雨則埋其頭於坎地。陰霾頭如女人狀,狐身,有翼,凡祈晴則埋其頭離方之地。俱用罡煞炁以禁之。
出自:《詩經·大雅·雲漢》、《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類》、《神異經·南荒經》
※白骨精
白骨精,又稱白骨夫人、屍魔。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角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電視及電影上白骨精多以白色的骷髏骨型態出現。
當代的部分中國白領階層和中產階級自稱「白骨精」,是取「白領、骨幹、精英」之意。
白骨精出現於《西遊記》第27回「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走到白虎嶺,唐僧疲憊下馬休息。因為四周沒有人家,孫悟空只發現很遠的地方有桃子可以摘。
白骨精發現了唐僧,想吃他的肉長生不老。於是變成一個去給丈夫送飯的少婦來到唐僧處,想騙走唐僧。這時被孫悟空回來看見,他用火眼金睛看出這是白骨精變的,於是一棒打死。但是白骨精用解屍法留下一具屍體跑了。唐僧責怪孫悟空打死人,他和豬八戒都不相信他打死了妖怪。於是唐僧念起緊箍咒,孫悟空只好求饒。
師徒四人再次上路後,白骨精又變成一個老太婆,聲稱他們打死的是她的女兒,但是又被孫悟空識破一棒打死,白骨精又留下一具假屍跑了。但是唐僧卻不相信那是妖精,於是又念起緊箍咒,孫悟空疼的滿地打滾,在豬八戒和沙僧的求情下才饒了孫悟空。
但是白骨精仍然不甘心,又變作一個老公公,聲稱他們打死了他的老伴和女兒,又被孫悟空識破,一棒打死。雖然通過孫悟空的解釋,唐僧相信了孫悟空的解釋,但是由於豬八戒從中作梗,聲稱孫悟空為了使唐僧不念緊箍咒,故意把打死的人變化成白骨,以此來騙唐僧。導致唐僧堅決不相信孫悟空打死的是妖精,決意讓孫悟空離開。孫悟空沒有辦法,只好依依不捨離開回花果山,並叮囑豬八戒和沙僧要照顧好師傅……
出自:《 西遊記》
※避水金晶獸
牛魔王的坐騎。
出自:《西遊記》
※薄魚
出自:《山海經》
※白猿
出自:《封神演義》、《山海經》
※白娘子
白娘子,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中變化成人的千年白蛇。
最初描寫白娘子來歷的文獻是《雷峰塔奇傳》,講述白娘子是四川峨眉山清風洞的白蛇洞王,在洞內修行了千餘年,因修行年久,法術精高。
而《白蛇全傳》中更詳細的說明了白娘子的生世與來歷。裡面講述東海的一條白龍奉命於辛已年二月十二正逢辛已日午前已時降世行雨,由於龍有淫性,忽然有了感覺而落下幾點龍精,而龍精正好滴在了峨眉山前,受了日月精華與雨露的滋養而化作一條長蛇。而這條長蛇的形體屬五行,於干支而論,在大千世界中氣屬金,體象純白,辛屬陰,故為女身。形體雖然屬蛇,但卻還是龍身,卻未脫去龍形。於峨眉山上修煉了幾百年,采天地之靈氣受日月之精華,故能幻化人形。在一日月光皎潔的夜晚私吞了蛤蟆精的內丹而增長了五百年的功行。自己取名為素貞,後拜蕊芝仙子與驪山老母為師,並賜名為六支,派她到西池的桃園中打掃落葉。後來為求成仙而得知塵緣未了,便下界來人間尋找從前的救命恩人,到了杭州後便遇到另外一個蛇精小青,並收小青為婢女。
在前世與法海有著不為人知的恩怨糾葛,而後世又來描述法海向白娘子以佛法來鎮妖的道義對白娘子復仇,後來法海成功的收伏了白娘子,並把她鎮壓在了雷峰塔。
最初描寫白娘子形象的文獻是《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其中描述白娘子是一位絕美少婦,頭戴孝頭鬢,烏雲畔插著些素釵梳,穿一領白絹衫兒,下穿一條細麻布裙。而《白蛇全傳》中白娘子盜取仙草時裝扮為青絲挽就雙丫鬢,四串紅須拖在鬢旁,身穿白綾盤雲衫子,猩紅色片錦鑲褲子,白襪粽鞋,腰束鵝黃色絲條,背插一口青峰寶劍,手裡拿著拂塵。
近代影視劇中都描寫出白娘子的心愛之物是蓮花,幻化出來的大宅中都有一個蓮花池。
普遍來說稱呼最多的還是「白娘子」,最初的版本與後期的部分版本中都叫白娘子。原本白娘子無名無姓,後編的戲曲中則把白娘子命名為「白素貞」。而《雷峰塔奇傳》中是唯一給白娘子命名為「白珍娘」的文獻。「白娘娘」這個稱呼則是從者對白娘子的尊稱。
※白澤
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世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常與麒麟或鳳凰等,視同為德行高的統治者治世的象徵。 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又名「獨角獸」)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
白澤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與麒麟或鳳凰等,視同為德行高的統治者治世的象徵。
《西遊記》中,白澤是妖怪九靈元聖的孫子之一。
《雲笈七簽》卷一百引《軒轅本紀》:「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何天下神鬼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物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能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葛洪《抱朴子‧極言》:「黃帝……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瑞應圖》:「黃帝巡於東海,白澤出,達知萬之情,以戒於民,為除災害。」
出自:《今昔百鬼拾遺》、《三才圖會》
※白龍
龍王是道教和佛教的神祇,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龍王成為海神可說是佛教入華時所一併帶來的印度神話而影響。佛教護法天龍八部之中的龍部以八尊龍王為首,如:難陀龍王,如今將龍王之名沿用,是以區別於中國原始神話傳說中的龍。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天氣的能力,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
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龍王被認為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位嚴厲的神。
華東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有一位龍王,如「汾水貫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橋……由是架龍廟於橋下」。
四海龍王,掌管四方之海:南海廣利王;東海廣德王;北海廣澤王:又名崇禮,代表北方。小說《封神榜》中其姓名為敖吉;西海廣順王:別名正恆,代表西方。小說《封神榜》中其姓名為敖順。
中國古典文學傳說中最負盛名的四海龍王:有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四海龍王之中,以東海龍王為最尊。又說龍生九種,外形各有不同。西遊記第43回中:「行者聞言笑道:『你妹妹有幾個妹丈?』敖順道:『只嫁得一個妹丈,乃涇河龍王。向年已此被斬,舍妹孀居於此,前年疾故了。』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這幾個雜種?』敖順道:『此正謂龍生九種,九種各別。』西遊記、封神榜等文學作品中就有龍王的形象。
出自:中國傳說
※白虎
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形象是一隻白色的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總稱。
在道教信仰中,他被稱作白虎監兵神君,與青龍孟章神君一起,是鎮守道觀山門的護衛天神。
漢朝人將虎視作百獸之王的象徵。相傳一隻虎滿5百歲時,其毛色就會變白,所以白虎成為了一種神物的代表。當帝王具備德政或是天下太平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為守護西方之神祇。
在四象中,常常與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其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也是由星宿變成的。它亦象徵著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為白色,因此白虎之名不是因其白色,而是根據五行命名的。
出自:中國傳說
※白鹿
出自:《太平御覽》
※奔浮
出自:???
※敗屩妖
敗屩妖就是破草鞋妖,天下破敗時,他們就會出來阻塞道路。
出自:《搜神記》
|